古都疑陵

第一百四十九章 放水

  “1025613437”我报出了习战的电话,队长随即帮我拨通,然后把卫星电话挪到我耳边。

  没一会,对面传来了习战的声音:“你好,我是习战。”

  “习组长,还听得出我的声音吗?你可害得我好惨。”我没好气的直接说道。

  电话那头停滞了数秒,然后很直白地说道:“龙云飞,我没想到你会是那样的人,让我太失望了,我一直以为你是一心为国,没想到你会做出那样的事,你就是我国安九组的一个耻辱!”

  听这话我肺都气炸了,妈的,这狗日的现在倒是推脱得很快,现在看来,习战绝对有问题,不问青红皂白就忘我身上泼脏水,然后把这件事和他撇得远远的,此地无银三百两!

  我还是忍住了心中的怒火,深呼吸调整了一下情绪说道:“这事还没完,咱们走着瞧,我一直相信一句话,邪不胜正,看谁笑到最后。”

  那边没有再说话,传来嘟嘟嘟的盲音,我长叹一声对队长说道:“谢了。”

  队长没说话,把电话放回背包,淡淡地说道:“邪不胜正,这句话很好,如果这件事和你无关,迟早会查清楚的。”

  我没说话,和他们继续向前走着,心里很不是滋味,等查清楚我早就不知道是死是活,就算是查出了我是无辜的,少不了那是啥时候的事,不知道都吃了多少皮鞭殴打。

  夜里,一行人没有找到山洞,于是就找了片空旷的地方扎营,简单的用过军用压缩饼干后大伙就会帐篷躺了下来。

  当然,值班也是得安排的,毕竟这是深山老林,谁也说不清会有野兽来袭击。

  我和队长睡在一个帐篷,临睡前两人聊了很多。

  他叫金雕,是猎狐大队第三小队的队长,而我则是问起了他手上的伤疤,令我没想到的是,他那伤疤是他的亲兄弟留下的。

  他亲兄弟叫做金鹏,以前和他是一个小队的,但是后来金鹏背叛了祖国,去了金三角,而金雕手背上的伤疤就是金鹏临走的时候留下的。

  而金鹏金雕背叛祖国并不是没有理由,因为一个浪荡的女人,他一口气击杀了三个人,按照法律得判死刑,所以最后他逃了。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不是每一件事都会如我们想的那般前行,其中有太多的变故,有太多的意外,谁也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事。

  睡到半夜的时候,金雕起身出去守夜换班,我正要再次睡过去的时候,帐篷外传来微小的动静,一会之后从外面伸来了一个小脑袋,正是小狰。

  这小家伙居然没走,还一直跟着我,它蹑手蹑脚地走到我身后,张着嘴巴就咬我手腕上的绳子,没想到这小家伙这么的聪明,这智商堪比七八岁的孩子了。

  没一会绳子被它咬开,我小心翼翼地将帐篷撕开一个小口子,然后随着小狰爬了出去。

  帐篷外,虽然金雕是背对着我的,但是我能清楚地看到他的表情,看来他已经知道我要逃跑,只是假装不知道而已。

  心中不禁给他说了句谢谢,看来这世界上好人还是不少。

  钻进山林子,我带着小狰便朝着西边跑去,现在又了方位目标,也不用像之前那般像个无头苍蝇一样,虽然不知道湘西龙家是否能够保住我,但是我的家人都在那里,我必须得去一趟,哪怕我会被扭送交到北京。

  一直跑到半夜的时候,我才找了个大树干睡下,打算,明天一大早起来在继续赶路。

  第二天一起来,我又踏上了逃亡的路途,路上顺道还猎了几只野兔挂在肩头,不过路上我可不敢耽搁时间,就在一处山洞休息的时候,直接将这些野兔都给烤熟,然后带着在路上的时候吃。

  这几天的赶路虽然累,但是我的意志力和体魄得到了很大的历练,特别是那双脚板,底下生了一层厚厚的茧,一般的石头尖还真扎不进去。

  这一趟我直接跑了六天六夜,也不知道是不是到了湘西地界,路上一个人都没遇到过。

  这一夜,我正在树干上睡觉,突然听到了一阵摇铃之声,同时还有一句接一句的人声:“阴人上路,阳人回避!”

  起初我还没在意,可是听了几遍后,我才突然反应过来,难道是湘西赶尸?

  赶尸是湘西地区苗族的民俗,属于巫文化,亦说与祝由科有关。清朝就广为流传湘西“赶尸人”的传闻,即赶尸人利用“秘术”,将客死异乡的人的尸体带回家乡,让他们入土为安。

  赶尸作为苗族一种民俗事项,是巫术的一部分。赶尸,也与蛊毒、落花洞女一起,并称为“湘西三邪”。

  “赶尸”的活动范围基本限于在湘西山区。一般北至常德不能过洞庭湖,向东只到靖州,向西只到涪州和巫州,向西南可到云南和贵州。

  传说,这些地方是苗族祖先的鬼国辖地,再远就出了界,即使老司也赶不动那些僵尸了。据说以沅陵,泸溪,辰溪及溆浦这四个地方最为盛行。

  在湘西民间,自古就有赶尸这一行业,据说这跟“奇门遁甲”有密切关系。奇门遁甲是道教中的玄学,分法术和占卜两种,起源于九宫算法。

  清代中期,赶尸技术出现,是把客死四川的湖南移民的尸体运送回家乡。尸体在最开始的运送过程中,是走的水路,并不需要“赶”的。

  但三峡这一段,水流湍急,旋涡暗礁密布,船只往往沉没。古人又迷信,绝不愿意搭载死人走在险江之上,“赶尸”这个职业于是就产生了。

  传言抗战期间,重庆打铜街一个住家屋檐下,在门框上还贴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代办运尸还湘”。

  随着民智渐开,炸药的广泛使用排除了礁石,出现了现代公路和汽车,不信邪的汽船也开始搭载尸体。人们的乡土观念也淡化,入川的移民不再要求把尸体运回老家。

  清朝有“秋决”的惯例,各州府县衙门每年秋分时节都会奉刑部的批文处决死牢中的死囚。本地的死囚处决后自有其家属收尸埋葬,而欲将被处决的客籍死囚则需搬运回故里,通常一具尸首需要请四人抬运,花费较大,而请老司赶尸返乡则相对费用少,并且可以保证中途不腐不臭,因为被抬之尸一天以后就可能腐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