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转灵童

第一百一十二章 蓝毗尼与佛祖

  格桑端着酒杯,小声的对马和说道:“好样的,小子。女朋友不错啊。”

  马和不好意思的笑了笑。对格桑说道:“关于那个徐立,哦!也就是你们说的吴杰。你们怎么对付他呢?”

  格桑笑了笑:“我和扎西早就商量过了。这小子做的是大买卖。只要我们给中国警方提供准确的情报,他一定跑不了的。”

  马和点了点头:“嗯,这样的坏人,还是让警察收拾他吧。你们要小心啊!”

  格桑点了点头:“放心吧,不会出问题的。他的路线都在我们手里,只要时间对上了。他跑不掉的。”

  格桑又拉过扎西问道:“扎西,你知道去蓝毗尼的路吧?”

  扎西点了点头:“知道,我去过的,几乎每次到尼泊尔都会去那里。”

  格桑点了点头:“那就好办了,明天早上,我给你送过来一辆车。你们开车去吧。”

  几个人一听,都十分的高兴。一起端起了酒杯,共同感谢格桑的帮助。

  格桑没有食言,很早就开过来一辆吉普车。只是有点太早了,天才蒙蒙亮。格桑没有过多的停留,骑走了平措的摩托车。

  扎西赶紧把几个人都叫醒了。你个人睡眼朦胧的收拾东西,还不忘了埋怨扎西。

  李健抗议道:“着什么急啊!我看了资料了,蓝毗尼距离这里不过三百公里。很快就能到的。这么早就起来,有必要吗?”

  扎西摇了摇头:“得嘞啊,资料不是这样看的。你看了道路了吗?你知道这三百公里要跑多长时间吗?不管怎么样我们今晚之前一定要到达那里。”

  李健也知道尼泊尔的路很是差劲,伸了伸舌头:“还是扎西大师想得多,我们赶紧上路吧。”

  扎西笑了笑:“我不是想得多,而是去过。如果格桑不借我们一辆车,我们还是要租一辆,不然就要坐那种人们都坐在车顶上的巴士了。”

  李健把背包放到了后备箱中:“拉倒吧,我看着都害怕。我可没有尼泊尔人民的身手。我们还是开这辆车吧。”

  平措笑了笑:“格桑还挺有办法,这可是一辆日本车。还不错,要是那种印度产的,我们坐着还不舒服呢。”

  几个人跳上车,李健有拉这扎西叮嘱道:“你可要小心啊,这里可是左侧通行,一定要记住啊!”

  扎西笑了笑:“你放心吧,忘不了的。我坐在右边开车,怎么会忘记呢!”

  天没有全亮的时候,车子已经开出去了。细心地车田千代,在早早开门的超级市场里,买了很多吃的东西。李

  健这时候睡意全消,拉着平措问道:“平措,你给我讲讲蓝毗尼。”

  平措看了看李健,嘿嘿的笑着:“不是扎西是导游吗?怎么找上我了?”

  李健一撇嘴:“随让你昨天搭话来着,再说今天扎西大事要开车啊!”

  平措只有点了点头:“那就和你说话所,没有扎西说的好,你就担待点吧。这个蓝毗尼是梵文‘可爱’的意思,这里原为古代天臂国善觉王夫人兰毗尼的花园,此处因此而得名,现在的蓝毗尼是个不大的村庄,绿树成荫,景色秀丽,有许多与释迦牟尼有关的历史遗迹。这里有一座白色方形建筑,是两层石砌的平台,在浓郁茂盛的树木衬托下,十分庄严肃穆。这就是玛雅黛维女神庙,也称摩诃摩耶夫人庙,玛雅黛维是北天竺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妻子,相传公元六百三十三年,尼泊尔阴历正月的望日,她在回娘家的路上来到兰毗尼花园,在一株巨大的娑罗双树下休息的时候生下了悉达多?乔达摩,即后来闻名世界的佛教始祖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位于印度平原的南部,四周掩映着森林树木。释迦牟尼的人们相信佛祖的母亲之所以选择了释迦牟尼是因为这里的环境宁静祥和。尽管释迦牟尼附近没有什么城市,人口也不多,但这里仍计划有大的发展:修建花园、植树建渠、增加膳宿设施,甚至还要新建一个图书馆。游人和朝圣者在这里吃住都很方便,由日本人负责兴建的豪华型酒店更为不同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后人在释迦牟尼出生处建造了这座别具一格的玛雅黛维女神庙,现庙内供奉着女神石雕像,右手攀把着娑罗双树的树的枝干,新生的婴儿悉达多端多端立在近旁的莲台上。在玛雅黛维女神庙旁有一口数十米的方形水池,明澈如镜,相传是女神沐浴和释迦牟尼幼年时代洗澡的地方。池边长着一棵娑罗双树,树身粗大,原树在法显著作中曾有记载,唐玄奘来此取经时已经‘枯悴’,可见现存此树是后人补种的。”

  李健点着头,听得津津有味:“不错嘛,不比扎西大师差。”

  平措倒是有点不好意思,摇了摇头:“不行,所知甚少,只能这样了。另一个让蓝毗尼有名的原因,还有印度的阿育王,他曾经到这里朝圣。他是虔诚的佛教信徒,不仅下令免除了佛祖诞生地附近的所有苛捐杂税,佛教书上还记载阿育王在佛祖诞生的确切地点上立了一块石碑作为标记,并以示纪念。最近考古学家才在一个七层砖垒起的平台上发现了该纪念石,它埋在神殿旧址下面五米处,一九九三年在掘进开路时被毁坏。阿育王还于公元前二百五十年在此立下一个纪念自己的石柱,阿育王石柱柱高六米,有一半埋在地下。在玛雅黛维女神庙的正北,是著名的阿育王石碑。碑是圆柱形,是公元前二百四十九年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来此朝拜时所建,刻在碑上的文字确凿无疑地证明了兰毗尼是佛祖降生之地。阿育王石碑也因此成为兰毗尼最重要的历史文物。庙南有后人建的佛塔和佛寺,寺内有释迦牟尼的巨大塑像。佛堂的墙壁上绘有反映释迦牟尼生平的五彩缤纷的壁画。此外,兰毗尼还建有文物馆和马享德拉纪念碑等。阿育王石柱是一八九六年被考古学家发现的。在此后多次的勘查发掘中,又发现了不少孔雀王朝、贵霜王朝、笈多王朝时期的遗物。近年来,一些外国佛教徒先后在此修建寺庙。尼泊尔政府也新修了一些塔、寺,并计划在联合国资助下修建神圣花园、蓝毗尼新村的寺庙区。”

  李健点了点头:“那可真是个圣地了,那佛祖是在这里得道的吗?”

  平措摇了摇头:“那倒不是,这个可要千代子给你说说了,她对于佛教的故事很是了解呢。”

  李健看了看车田千代:“那就要麻烦你了千代子。”

  车田千代笑了笑:“很荣幸!”

  说着着清了清嗓子,说道:“佛教创始人为乔达摩?悉达多,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也就是现今尼泊尔南部边边境的地方王子,属释迦族。佛教徒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人’。关于释迦牟尼的生卒年代,南传佛教与北传佛教两者的说法不大相同。据北传佛教推断,释迦牟尼诞生于公元前五百六十五年,去世于公元前四百八十五年,约与中国的孔子同时。据南传佛教推断,他生卒日期或为公元前六百二十三年至前伍佰四十四年,或为公元前六百三十三年至五百四十三年。乔达摩?悉达多的父亲为净饭王。净饭王对王子十分钟爱,悉达多自幼过着锦衣玉食、无忧无虑的生活。年轻的王子从未见闻过人间的忧虑、烦恼和不幸,也从未思虑过人生有所谓忧患、贫困、病、老死诸般痛苦。悉达多自幼从未离开富丽堂皇的宫庭,从未走出精美绮丽的御苑;笙歌盈耳,觥筹交错,尽情游戏享乐。成年后,娶娇妻,生爱子。但偶然机会出游,初次接触严酷的、惨不忍睹的现实,便深为所动。根据传说,王子一日出游,得遇四种人,因而顿悟。一为奄奄待死的老人,一为病入膏育的患者,一为待葬的死者,悉达多到此始知老、病、死为人生所难免。后,又遇一贫苦僧人。从这位得到灵魂真正平衡的人那里,年轻的王子懂得了如何从老年、疾病、死亡的苦难中赢得自由,便打定主意脱离家庭生活,刻意修苦行,以求解脱之道。悉达多弃宫室,离亲眷,暗自出走,落发为僧,摒除欲念,潜心于苦修。他先从师于印度教‘数论派’先驱阿罗逻迦罗摩与乌陀迦罗摩子学禅定;后又到尼连禅河附近林中独修苦行六年,历尽百般折磨,刻苦自身,以求正真道、成正觉。然而,无论净心守戒,抑或刻意自苦,均未能使年轻的苦行者如愿以偿。他终于悟到修苦行并非获致解脱之正道。久经冥思苦想,他终于达到觉悟。他确信:贪恋享乐以及誓修苦行,两者皆非正真道。前者‘眼贪色、耳贪声、鼻贪香、舌贪味、身贪细滑,为爱欲所牵,惑于财色、思望安乐’;后者‘以羸身而取道’,‘彼诸外道’。正道为不苦不乐之中道,即静坐默想、思维真谛--循此,则可臻于‘寂灭’,终成正觉。据传,乔达摩独自静坐菩提树下,豁然‘心地光明’,得大觉悟,从此悟道成佛,成为佛陀,即成正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