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疑陵

第二十二章 自来石与顶门器

  继续走了百来米,前方的照射范围出现了尽头,那是一扇长宽五六米的巨大石门。

  走近一看,石门之上雕龙画凤,各种神奇异兽在云雾间咆哮怒吼。

  不过仔细一看,这其中最多的还是狐狸刻像,最扎眼的当属正中间被石门缝隙一分为二的那狐首人像。

  通过这些天的文献整理,这狐首人身像被我定位为白夜,也就是夜郎人传说中的信仰。

  大雷走过去,用兵工铲敲了敲巨大石门说:“龙哥,这应该就是陵墓的入口了吧。”

  我点点头道:“墓门是连接陵墓与外界的通道,开启墓门就是打开陵墓的入口。对于大型墓葬,尤其是凿山为陵后和崖墓而言,墓门是进入墓室唯一的入口。若是要潜入墓中盗取随葬品,墓门便是必经之路!自古以来盗墓防盗就是从墓门开始!为了加强墓门的防盗功能,古人设计了各种巧夺天工的机关,其中最为巧妙的是‘自来石’和‘顶门器’。”

  大雷没接触过这一行,听得津津有味,嫌我说得慢,还催促着问:“什么是自来石,什么是顶门器?”

  看大雷这么好学,于是我便将这顶门器和自来石和他说了一遍。

  自来石是一种原理简单但构思巧妙的防盗设施,设在墓门内侧,顶住墓门。对于墓门而言,自来石无疑就是锁住墓门的门闩。

  使用自来石最成功的墓葬,当属明神宗朱翊钧,也就是万历皇帝的定陵。

  前两年考古队在发掘定陵时,沿着墓道寻找地宫入口便大费了一番周章。最终找到墓门时,墓门却如拦路虎一般横亘在人们面前。

  定陵地宫的墓门为两扇石门,高大厚重,打磨光滑,高三米三,宽一米七。

  参加发掘的考古工作者兴奋地要开启墓门,却发现这两扇门生了根一样,任人们如何推,它都纹丝不动。

  好奇的考古工作者从门缝向门内望去,原来,一根长一米六的自来石抵在墓门之内,如门神般把守着墓门。

  自来石是一根在墓内顶住墓门的石柱,由于角度的稳定,使得在墓门之外用人力将墓门推开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但是,这根自来石是如何在墓室内抵住墓门的呢?难道是有人在修陵的工匠离开后留在墓室内,待外边的人将门关好,他再将自来石顶在墓门上,然后留在墓室内给皇帝陪葬?

  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早在战国晚期,中原地区就基本结束了人殉制度,虽然帝王陵墓中仍旧时常有殉葬现象发生,但殉葬的人都会埋在玄宫之外。

  那么,这根门神般的自来石究竟是如何自动立起并撑在墓门内的呢?

  自来石的机关是这样的。

  首先将与之相抵配合的墓门的门轴上下端做成球形,两扇墓门中间对缝的部位各凿出一个突起。

  在墓门内的地面与墓门中轴线相对的地方,凿出一个近门处浅而另一端深的槽,石槽的宽度与自来石相同。

  关闭墓门之前,将自来石放在石槽内,并使之一端与墓门接触。

  当撤出到墓门外的工匠们关闭墓门时,自来石借助本身的重量和门轴两端石球的力量,缓缓落下,慢慢降低,直到顶端与墓门上留出的槽口对接,最后墓门严丝合缝关闭。

  为了破解自来石以打开定陵地宫的墓门,考古队群策群力,最后联想到文献中记载的古代盗墓者开启自来石所用的拐钉,才恍然大悟。

  所谓的拐钉,是一种一端有长柄,另一端为半圈形的金属器。

  开启墓门时,将拐钉从门缝伸入,再将半圈形部分套在自来石上,握住拐钉的柄部,将自来石缓缓抬起,与此同时推动墓门,直到自来石竖立在地面上,墓门就可以完全打开。

  发掘定陵的考古队就是用这个方法打开了封闭五百余年的明定陵地宫。

  那根令他们耗费心力的自来石,其上有十一个字——“玄宫七座门自来石俱未验”,意思是明定陵中的每一道石门都有自来石守门。

  然而,并不是所有希冀打开墓门的人都会这样绞尽脑汁地想办法破解自来石机关。

  一九二八年,震惊中外的清东陵被盗案中,军阀孙殿英和他率领的匪兵在盗掘慈禧的普陀峪定东陵和乾隆帝的裕陵时,也碰到了拦路的自来石,孙殿英采用了野蛮的决绝方式。

  盗掘裕陵时,匪兵们用尽一切办法都打不开墓门,最后只得用炸药将墓门炸开。其后果是石门轰然倒塌,正好砸在因地下水上涨而漂移到墓门处装载乾隆遗体的石棺上。

  而在发掘慈禧陵时,匪兵们担心使用炸药会毁坏墓室中的宝物,于是动用了四十多人,用粗壮的大圆木将墓门硬生生撞开。墓门打开后,发现门内的自来石竟然被撞断为数节。

  自来石是明清两代大型墓葬中常用的防盗方式,大型墓葬往往有多个墓门,就算盗墓者勉强突破一道墓门的阻挡,也会被接二连三的防盗设施阻挡。

  至于顶门器,流行于秦汉时期,时代比流行于明清的自来石早了一千多年,但顶门器的精巧程度却丝毫不逊色于自来石。

  顶门器的防盗原理与自来石基本相同,即在墓门内的墓室地面上设置顶门器,当修墓工匠离开墓室时,从外侧将墓门关闭,就在墓门关闭的一瞬间,顶门器自动启动,从里边顶住墓门,形成一个坚固的门闩,使盗墓者不能从外侧将墓门推开。

  顶门器的质地有石质和铜质两种,体积不大,最长的也不会超过一米。其自动升降是依靠杠杆原理,即通过穿轴形成一个跷跷板形。

  一方坠一个重物,当另一端没有力作用其上时,顶门器的跷跷板就会因两端重量不等而一端上翘一端下沉,上翘的一方正好顶在墓门底部,在墓门之内将墓门牢牢封死。

  广州象岗山的西汉南越王墓,墓门处便使用了顶门器防盗。

  南越王墓是一空多室石室墓,其设在墓门内的顶门器为石质,由五块近“Z”形的石板组成。

  五快石板叠放在一起,中间部分用一根直径为两厘米的铜质横轴穿缀,两端的两块石板略大,长八十六厘米,宽二十二厘米,厚三厘米,铜质横轴固定在这两块石板上,因此这两块石板是固定的。

  中间夹着的三块石板略小,长其实吧厘米,宽十九厘米,厚三厘米,由于穿缀在中间,所以这三块石板是可活动的。

  换言之,它们就是这个顶门器的“跷跷板”。

  修墓的工匠在最后离开墓室前,在墓门内侧的地面上靠近门砧处挖一个坑槽,将顶门器两侧固定的石板卡在坑槽里,而中间的三块可活动的石板保持可翘动状态。工匠们关闭墓门时,顶门器中间的三块可翘动的石板被压在门下,墓门关闭后,三块石板翘起,卡住墓门。

  著名的满城汉墓也采用了顶门器防盗。这座墓的墓主人就是鼎鼎大名的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即蜀先主刘备的祖先。

  满城汉墓位于河北省满城县南约一千五百米的陵山上,墓中各种质地的珍贵随葬品琳琅满目,尤其是墓主人身上那件由数千件玉片穿缀而成的完整的金缕玉衣,堪称美轮美奂。

  因随葬着众多价值连城的随葬品,这座墓葬的防盗设施也相当完备。刘胜和其妻子窦绾墓葬的后室,也就是陈放棺椁的墓室,都设置了顶门器。

  刘胜墓的顶门器为铜质,形状近长方形,长十九厘米,中间部分横穿一个圆轴,顶门器的后端实铅加重。

  同样在墓门内凿一个凹槽,将顶门器的横轴插在凹槽两壁。由于顶门器的一端是实铅,比另一端重,因此顶门器的一端翘起,突出地面。

  当墓门由内向外关闭时,墓门经过顶门器时,顶门器翘起的一端被压平。墓门关闭后,顶门器再次翘起,正好顶在墓门内侧,如同门闩一般紧紧锁住墓门。

  可以说,顶门器是自来石的前身,两者都是利用物理学原理设置一个自动机关,在修建墓葬的工匠离开墓室后,在墓门内自动锁门,使墓门外的盗墓者束手无策,望门兴叹。

  大雷听完我的解释我,透过石门间的缝隙望去说:“那这竹王陵中应该是使用顶门器,西汉时期那会可没有自来石,咱怎么开,总不能那炸药来炸开吧。”

  我走到门缝间也往里瞅去,觉着这事还真难办了,別说没那么多炸弹,就算有也不是那么好炸的,这才是第一道门,后面可能还会有数道,总不能一路炸下去。

  几人看了一番之后,只得在外面就地休息,同时想有没有破解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