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雷看着满是尸骨的殉葬坑骂道:“妈的,听着不觉得怎样,但是亲临之后才觉得残暴,这得多少生命跟着竹王一起死。”
胡青峰一马当先走在最前,对众人说:“大家都跟上,这墓中机关重重,谁掉队丢了小命,可怪不了老夫。”
我是个新手,不敢妄自尊大,赶紧领着大雷跟上去,同时给他使了个眼色,见机行事。
墓主人煞费苦心地提高墓葬的防盗能力。大型墓葬中机关林立,步步为营,连环翻版、伏弩、伏火、铁索吊石等令人匪夷所思的机关宛如武侠小说中的暗器一般,在墓中静静地等候前来侵扰的盗墓者。
连环翻板设置在墓道中,其宽度大致与墓道宽相当,长度一般会超过一米,这样的尺寸,令不知内情的盗墓者很难跨越,往往无从躲闪,最终落入陷阱。
连环翻板的构造有的是在陷阱坑上直接铺设木板,一旦踩到,人很容易跌人陷阱,翻板的两侧都坠有重物,人跌落陷阱后,翻板会自动恢复原状,静静地等待下一个侵扰墓葬的盗墓者。
有的连环翻板设计更为巧妙,翻板中间有一个轴、人触动机关时,已然是身体悬空,无法后退,必然会落入翻板下的陷阱。
连环翻板下的陷阱一般都比较深,以防落入陷阱的盗墓者再度爬上来,而陷阱的底部通常会放置密布的利刃,如刀、锥等。
利刃尖部向上,当盗墓者跌落陷阱时,难免刀剑穿心,瞬间毙命。
现代发现的墓葬中,就有在墓道陷井中找到死于非命的盗墓贼尸体,其状惨不忍睹。
连环翻板产生之后,盗墓者便开始了反机关的探索。
在一些案例中,有人曾发现墓葬连环翻板的上方有放置木梯的痕迹,也就是说,这座墓葬曾经有盗墓贼进入,为了躲避翻板,将木梯架在翻板上方,人从木梯上爬过,就此避开翻板。
伏弩是武侠小说中最常见的机关暗器,当不速之客闯入城时,暗中便有埋伏的弩箭射出,令人防不胜防。
现实生活中当然没有神乎其神的深宅古堡、也鲜有飞檐走壁的夜行之客,但是这些设计精妙的机关暗器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它们存在于千年前的古墓之中。
伏弩,顾名思义,就是隐藏在墓葬暗处可以自动连发的弩箭。
当然,并不是任何时候都会发射弩箭,只有当盗墓者闯人墓室并触动机关时,弩箭才会连发,射向基至封死盗墓者。就算不能伤及他们,也会起到震慑效果,令盗墓贼不敢深入墓葬。
究竟是什么样的巧妙机关能使弩箭自动连发?很遗憾的是,在今天的发掘中,人们并没有在任何一座大型墓葬中发现伏弩装置,这一奇妙的巧夺天工之作竟是这样与我们缘悭一面。
但是文献中却有关于墓葬中伏弩的记载,品读文献,我们仍旧可以管窥伏弩。
关于伏弩,最早的记载见于唐代段成式的《西阳杂俎》中引《水经》中对春秋末年越国一座墓葬的记录:“越王勾践都琅玡,欲移允常冢,冢中风生,飞沙射人,人不得近,遂止。”
飞沙伤人,宛如射出的箭一样,伯这却毕竟不同于伏弩。
真正最早关于对伏弩的记载是《后汉书·仪礼志》中刘昭注引《汉旧仪》:“武帝坟…户设夜龙、莫邪剑、伏弩。”
这段文字也只是说明汉武帝茂陵中设有伏弩机关,但伏弩是利用了怎样的原理,又有怎样的威力,却没有记载。
同样是在《西阳杂俎》中,记录了一个叫做李邈的人的庄上出了一件盗墓奇闻。
“冢西去庄十里,极高大,人松林二百步,方至墓。墓侧有碑,断倒草中,字磨灭不可读。初,旁掘数十丈,遇一石门,固以铁汁,累日羊粪沃之,方开。开时,箭出如雨,射杀数人。众惧欲出、某审无他,必机关耳,乃令投石其中。每投箭辄出,投十余石,箭不复发,因列炬而人。
这段记载详细地描述了墓葬中伏弩的功用和效果。盗墓贼开启墓葬之时便触动了机关,这时伏弩便万箭齐发,威力极大,竟然射杀了好几个人。
这座墓的伏弩不仅设在墓门处,从墓门到墓室,一路都有伏弩,只要盗墓贼踏入,弩箭就会射出,盗墓贼只好每走一步都要投石问路,结果凶险无比,不断有弩箭射出。
早在秦汉时期,弩箭技术便已成熟。战国时期,秦国便因弩箭强劲而在七国争雄中占尽军事优势。
汉代画像石墓中有很多关于弩机的壁画,秦汉时期的弩机有臂张、蹶张等多种。而据文献记载,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发明了连弩、并用到实战中。
连弩一次可以发射树箭而不间断。如今,这种连弩的原理以及湮没失传。
但依靠这种连升技术,墓葬中伏弩连续发射弩箭也就不足为奇。从技术角度讲,墓葬中设置伏弩是可信的。
如果说伏弩神乎其神、那么伏火则更加匪夷所思。
伏火作为一种防盗墓机关,是指当盗墓者开启墓葬时,一股火焰喷出,能够灼伤、吓退盗墓者。
文献中关于伏火的记录很多,同样在《后汉书·仪礼志》中有关汉武帝茂陵的防盗措施,有这样的记载:“外方多先刑剑户,户设夜龙、莫邪剑、伏弩,设伏火。”
在西汉时期,正史上也有关于伏火的记载:“既发傅太后冢,崩压啥数百人。开丁姬椁户、火出炎四五丈、吏卒以水沃灭乃得人,烧燔椁中器物。”
唐代段鹰式的《曲阳杂熠》中也转引了有关伏火的记载:“盗发白茅累、棺内大吼如雷,野雉悉雊。穿内火起,飞焰赫然,盗被烧死。”
宋人邵博的《邵氏闻见后录》中也有一个盗墓遇伏火的故事:“张浮休云:‘盗夜发咸阳原上古墓,有火光出,用剑击之,铿然以坠,视之,白玉帘也。’”
有时,伏火所喷出的不是火,而是烟,《清稗类钞》中有一个关于广东盗墓贼盗墓时遭遇烟状伏火的故事:“及掘至丈余,陡闻崩裂声,白烟一缕,自穴口喷出,约炊许而尽。”
当盗墓者开启墓门,或是凿穿盗洞的那一刻,从墓葬内喷射出一道火焰或一缕白烟。当喷出的火焰气势猛烈时,处在墓葬入口处的盗墓贼就会被伏火烧伤甚至烧死。
墓葬中的伏火令人防不胜防、防盗效果无可匹敌,但是这种方式似乎只有第一次奏效。
经验丰富的盗墓者一旦遇到伏火,就可以判断这墓葬以前从未被盗掘,墓里一定埋藏了大量名贵的随葬品。
所以,伏火虽烈,却只能防盗一次,一经喷射之后,伏火便失去功效,后来的盗墓者便可放心开启墓室了。
这种设置伏火的墓葬在南方地区比较多见,近代湖南地区的盗墓者将这种墓葬称为:“火坑墓”或“火洞子”。
著名的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便是一座火坑墓,发现这座墓的时候,墓中虽然没有冒火火,却喷出可燃气体。
某部队驻长沙地区的医院在长沙东郊公路北侧发现一座高达几十米的圆锥形土堆,这个军医院决定在土堆下挖建一个防空洞,以储备医用物资。
施工人员在土堆上打孔钻探,当钻探深度达到地下数末后,一股怪异的气体从钻孔中喷射而出。
接连打了几个钻孔,都出现同样的现象。就在此时,在场的一个施工人员划火柴,洞口气体一下子燃烧起来,而且火焰颜色怪异,闪着荧光,仿佛幽蓝色。
在场的人无不惊骇,幸好有经验丰富的人马上想到当地“大洞子”的传说,由此判定这座高大的土堆下边f艮可能有一座古墓而且是未被盗掘过的古墓。
施工的部队将事件上报,之后,湖南省的考古工作者对这座墓葬进行了勘探和发掘。
这是一座震惊中国考古界的大型汉墓,即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这座墓葬规格很高,出土了保存完好的丝织品、帛画、漆器等,异常珍贵。
当然,在学术界产生轰动最大的是这座墓葬中历经两千余年,却依然保存完好的墓主人,长沙国国相軑侯利苍的妻子辛追的尸体。
长沙与北方的洛阳并称中国两大盗墓盛行地区,那里的墓葬往往十墓九空,像马王堆一号汉墓这样未被盗掘的大型墓葬实属罕见。
除了很多偶然因素外,不得不归功于这座墓完备的防盗措施。伏火只是马王堆一号汉墓众多防盗设施中的一项。
据发现这座墓葬的施工人员叙述,当时发现墓内有气体逸出时,为了测试这个地下空洞的气压,曾试图向钻孔灌水,但很快灌入的水又喷涌而出,说明墓中气压很高,充斥着很多可燃气体。
据分析,这种气体很可能是墓室内有机质物质分解形成的沼气。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密度仅为空气的半,是一种可燃气体,燃烧时火焰呈蓝色。
如果说可燃的气体址墓葬内的有机物质分解所产生,那所谓的伏火,便是无心插柳之作,而不是墓葬特憋设置的机关。
古代大型墓葬中还有一种杀伤力极强的暗器,那就是铁索吊石。
铁索吊石的杀伤力不逊于此前介绍的任何一种暗器。它的设置不是为了吓退盗墓者,而是要将前来盗墓的窃贼置于死地。
铁索吊石简单说来,就是在墓道或盗墓贼进入墓葬的必经之路的上方用铁索悬吊巨石,当盗墓贼触动机关时,巨石就会落下,将盗墓贼砸死。
其具体设置是在巨型石板上穿孔,用铁索系住石板将铁章联系在滑轮上把大石板挂在墓室顶部。
石板下方的地面上放置一个踏板之类的机关,通过铁索连接悬挂巨石的滑轮。踏板本身设计为跷板,一旦有人踩踏踏板的头,另一头就会翘起,触动滑轮上的铁索,悬挂在墓顶的千斤巨石就会落下。
很多墓葬中的铁索吊石不止一个,而是两个甚至三个连续的。即便有人侥幸逃过第一个巨石,也会被后边接一连三的机关阻止。
多个吊石的设计也可以多次防盗,一伙盗墓贼被一个巨石砸到,第二伏盗墓贼再进入时还会遇到第二块巨石。
除此之外,墓葬中还有诸如悬剑、铁蒺藜等深藏不露的暗器。
关于悬剑最早的记录是《后汉书礼仪》注中对汉武帝陵寝地宫的描述:“外立方,先闭剑户,户设夜龙,莫邪剑,伏弩,设伏火。”
民间传说唐代著名阴阳大师袁天罡死后在墓内遍设机关,其中有一柄剑悬在墓顶,当盗墓者潜人墓葬时,这柄利刃从天而降,吓得盗墓者跌落进墓葬中的水池里,后来将达两具盗墓者的尸体打捞出来,发现他们的身体已被埋藏在池底的利刃刺穿。
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数千年盗墓史便是盗墓与反盗墓之间一场惊险的博弈。修建墓葬者绞尽脑汁,设计千奇百t圣的防盗措施,步步为营,而盗墓者以不变应万变,谨慎前行,一一破解防盗高招。
从古至今,少有未发之墓,无论多么精巧的防盗机关,最终都难免被利欲熏心的盗墓者舍命破解。
对付墓中的暗器、盗墓者一般会采取投石同路的方法,在一个密布机关的大墓中、每前行一步都先扔一个石块之类的东西,试探前方是否有暗器机关。
如果试探出有连环翻板、就利用梯子木板一类的东西搭在陷阱上,盗墓者可顺利地爬过去。
如果遇到吠弩、就每走一步都向前方扔石头、直到所有弩箭射完为止,对付铁索吊石也是同样的方法,而伏火盗墓贼便可有恃无恐地进入了。
然而,人们对墓葬防盗的钻研从未停止过,被破解,就再发明出新的防盗方法。就是在这样一次次循环往复的较量中,中国的盗墓文化得到了极大的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