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陵兴建于乾隆八年,乾隆十七年建成,用时九年,共耗资一百七十九万两白银,其内埋葬着清高宗乾隆帝以及他的皇后孝贤、孝仪,皇贵妃慧贤、哲悯、淑嘉。
裕陵首创清皇陵“昭穆相同”的兆葬之制。陵园内的神道两侧静静地伫立着八对雕刻风格雄健、形象栩栩如生的石像。
多年以来,裕陵最受世人关注的,当属那座深藏地下且装了无数奇珍异宝并留给后人很多谜团的地宫。
裕陵地宫位于宝顶正下方,总长五十四米,面积达三百七十多平方米。其内遍布精美石刻,宛如浮屠宝院,肃穆庄严又不失华美。
乾隆一生推崇佛教,地官内的石刻均围绕一个主题,那就是佛教。石刻佛像、执壶、法螺、金刚杵等佛教法器随处可见。
墓壁和墓顶刻着天王、菩萨,还有明镜、琵琶、涂香、水果、天衣等五种供养品,分别代表色、声、嗅、味、触“五境”,石门底座也是佛教石刻中最常见的须弥座。
这一切宛如一座地下寺院,隐约间,似乎也可以听到暮鼓晨钟。
按照清代的规矩,裕陵地官由九券组成,前八券在一条直线上,而第九券,这最重园内一券却与丽八国的方向发生了偏移。
对此学术界争论良久也未能得出一致结论,裕陵的地宫留给后人无数财宝的同时也留下了无数谜团。
慈禧的陵墓被称作普陀峪定东陵。按照清代的制度,皇后去世或与皇帝合葬,或单独起陵祔葬于帝陵。
而慈禧,作为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当权者,野心令她不满足于皇后的葬仪地将自己的陵墓修建得气势磅礴,奢华程度远远超过其夫咸丰帝的陵墓。
定东陵由陵城、隆恩殿、配殿、方城、明楼、宝顶及其他附属建筑组成,形制完备,气度奢华。
这座陵园的修建历时七年,花费二百二十八万两白银。十六年后,慈禧利用修缮陵园的机会扩建定东陵,耗资巨大,甚至超过第一次修建的费用,将陵园规格全面升级,扩建了附属建筑,所用木材都是黄花梨木,寝殿之中雕龙画凤,金碧辉煌,极尽奢华之能事。
地宫中的随葬品更是琳琅满目,价值连城。
一九二一年是中国历史上极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中国结束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制度,这一年灭亡的不仅仅是清政府,一同覆灭的、还有那遥远而漫长的君主专制统治。
一九二八年,清政府灭亡后的第十七年,一抔黄土尚未干透,清朝帝王的陵墓便惨遭盗劫,而完成这一“壮举”的人便是现代军阀孙殿英。
孙殿英原名孙魁元,字殿英,河南省永城县人,早年做过土匪。
一九二二年,孙殿英投奔到河南陆军,成为正式的军人,从副官做起,扩充军队,一路晋升,组建了一个旅的兵力。
一九二四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孙殿英却等到了发迹的好机遇。他凭借战争的机会招兵买马,将部队扩充至数千人。
在这个军阀混战的时代,孙殿英漂泊在战场上,朝秦暮楚,在一次次改换门庭的过程中,他不断地壮大。
一九二五年,孙殿英的部队被直系军阀张宗昌收编为第三十五师,孙殿英任师长,下辖五千余人。
在军阀混战中,土匪出身的孙殿英屡立战功,在张宗昌的支持下,孙殿英将扩充后的军队扩编为第十四军,孙殿英便成了军长。
后来,在与冯玉祥的对战中溃退到天津,不久又退往河北蓟县、马兰峪一带。
这时的孙殿英脱离张宗昌,接受蒋介石的招安,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六集团军第十一军军长。
也就是在这时,孙殿英露出土匪本色,命令部下盗掘了清东陵。
在直奉战争的较量中,孙殿英不断壮大,成为一方之霸,转战中原,也算是声名在外。然而,真正让孙殿英在那个乱世中名扬天下的却是“盗墓将军”这个诨号。
一九二八年,孙殿英的部属进驻蓟县,当地匪徒四窜,其中当然不乏做死人生意的盗墓贼。
孙殿英部队驻军所在地与清东陵仅有一山之隔,可谓近水楼台,孙殿英自然就打起了清东陵的主意。
为了杜绝其他盗匪的觊觎,孙殿英首先动用兵力赶走了附近的盗匪,然后将清东陵周围全面戒严,组织了三个师的兵力全力盗掘清东陵。
孙殿英最大的收获来自乾隆帝的裕陵和慈禧的定东陵。他手下的匪兵破金券,捣棺椁,基至毁尸弃骨,收敛了穷奢极欲的清代最高统治者的随葬宝器。
无论孙殿英的行为如何隐秘,最终也逃不过周围人的眼睛。
不久,满清遗老便得知了这件事,以溥仪为首的所有满清皇室无不义愤填膺,联名将孙殿英盗掘其祖宗陵墓的罪行上告给蒋介石。
为了平息这些人的怨气,蒋介石声明要查办此案。
这时的孙殿英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为了自保,他用盗墓所得的珍宝贿赂南京政府要员。
他将盗墓所得中最价值连城的九龙宝剑送给蒋介石,同时将慈禧墓中盗得的硕大无比的夜明珠送给宋美龄,此外,还有大量名贵字画等一并送给了蒋宋。
送给宋子文的是慈禧墓中出土的金玉西瓜枕头。另外,孔祥熙、何应钦、阎锡山、戴笠等一干政府要员纷纷获赠名贵古玩、字画、金银等。
由于政府的腐败,四处行贿的孙殿英最终逍遥法外,震惊一时的清东陵被盗案也就这样不了了之。
孙殿英是个十足的兵痞,亳无道德气节可言。抗日战争期间,他到处投机倒把,不但在驻军附近设立招待所招待日本人。最可耻的是一九四三年四月孙殿英军被皇军包围后竟然不战而降,堂而皇之地当起了汉奸。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投降蒋介石,摇身一变,又成为国民革命军的军长。
一九四七年,在解放战争中,孙殿英被解放军俘获,关押在战俘营中,郁郁成疾,同年病逝,结束了多行不义必自毙的一生。
乾隆帝身前自命文治武功自古帝王罕有匹敌,而乾隆帝本人砸文学艺术上也有很深的造诣,因此晚年自号“十全老人”,以彰显他的一身卓然不群,十全十美。
但这位“十全老人”的身后事却未能十全十美,基至可以说是残缺至极。
一九二八年,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团第十二军军长的孙殿英以剿匪为名,选择在清东陵进行军事演习。
当然,这只是孙殿英进行其不可告人勾当的一个借口,他的军队白天训练,夜间展开盗墓行动,目标就是清东陵。
孙殿英盗墓有目标,有规划,分工明确,他分出三个部分别负责盗掘裕陵、定东陵和康熙帝的景陵。
一行人在有盗墓经验的高手的指点下很快找到了墓道的人口。采用的盗墓方式极其野蛮,竟然使用炸药进行爆破。
在炮火与硝烟中,“十全老人”的陵墓地重见天日。地宫内已积满了地下水,匪兵瞠过积水,打开了重重墓门。
然而,前几券墓室中并没有他们梦寐以求的珍贵随葬品,映人他们眼帘的只有遍布的石刻佛教造像,庄严而华丽。
但是匪兵并不死心,依旧蹚水前行。第四道墓门是地宫的最后一道防线,匪兵们用尽一切办法都不能将之开启,于是韩大保故技重施,用炸药炸开最后的墓门。
当厚重的墓门轰然而倒时,匪兵们终于看到积水中漂浮的棺椁。棺椁共有六具,除了尸体,还装满了奇珍异宝。
匪兵们用利斧劈开棺椁,很快将其中宝物疯抢一空。为了争夺宝物,这群土匪基至发生火拼,自相残杀。
乾隆皇帝尸骨的境遇可想而知,这群见钱眼开,不计后果的盗贼当然不会刻意保护尸体。
后来清室重新殓葬时,只发现四个头骨,可怜隆帝一生自诩前无古人,以“十全”为号,最后却落得弃骨扬尸骨不全的下场。
与裕陵相比,进入定东陵慈禧墓的地宫容易很多,因为地宫内只有两道墓门,匪兵们没费什么力气便轻松进入主墓室。
金券的正中是高约一尺的汉白玉棺床,上面停放着慈禧的棺椁,也就是这些匪兵眼中的百宝箱。
据说,当时慈禧的尸体尚未腐烂,只是身上一些地方长出了八寸长的白毛。
匪兵将棺中随葬品盗窃一空后,对慈禧身上穿戴的宝物也没有放过,将其尸体搬到棺外,把衣服饰品全部扒去。
传说当时慈禧人葬时口中含有一颗罕见的夜明珠,能够防止尸体腐烂。
为了拿这颗夜明珠,费兵们撬开慈禧紧闭的牙关,甚至造成她面部的破碎。
匪兵不仅将地宫内的珍贵随葬品席卷一空,陵园内值钱的财物也没能幸免,不但柱子上的金龙全被抠落,就连天花板上的木材都没有放过,也被卸下搬走。
盗陵案发生一个多月后,清逊帝溥仪派宗室成员和遗臣共八人前往定东陵进行重殓。
据亲历者回忆,地宫内寒气袭人,遍地是腐烂的织物,散发着难闻的气味。盛殓慈禧的棺椁的椁盖仰放于地,椁盖上有一块木板、掀开一看,竟是慈禧的遗体。
慈禧睑朝下伏卧着,披头散发,上身裸露,一只脚穿有白袜,一只脚赤着,遍体长满白毛,尸身上还有许多拳头大小的斑痕。
一行人在地宫中收拾了五个小时才重殓完毕。之后一行人退出地宫,将盗洞封掩。
慈禧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位掌权者,在旧时代即将结束的风雨飘摇的岁月里,她是旧势力的卫道士,守卫着腐朽的满清王朝。
她那座豪华奢侈的定东陵正仿佛这个日薄西山的大帝国的余晖,当靡靡哀音响起时,孙殿英为这个已经逝去的帝国敲响了最后的丧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