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极品后宫

048章:东厂太监 2

  在明朝扮演反派角色最多的是什么?恐怕只有一个答案—太监。

  偶尔也会有几位有良心的好太监,但绝大多数的时候所碰到的,一定都是作恶多端的坏太监,而且级别越高的坏人,也大多都是级别越高的太监。在里面贪污几个钱,练几招神功,杀几个忠良,祸害几方百姓,对这帮人而言都是家常便饭。而且越是坏事做绝了的,还越是不容易恶贯满盈,经常是被人围攻,却怎么杀也杀不死,把人恨得牙根子直痒痒,冲上去咬死他们的心情都有。

  明朝的太监自然而然的成了这样的一群人,什么好事都不干,什么坏事都干;什么钱都敢贪,什么人都敢杀。皇帝是他们连蒙带骗教坏的,大明江山也是他们吃喝嫖赌祸害没的,要找大明王朝的罪人,这一帮人第一个跑不了。

  在大明王朝里每一件比较丢脸的事情,甚至每一段比较丢脸的年代里,都可以很轻而易举的,从中揪出一个或者多个十恶不赦的太监来。从土木堡之战的惨败中可以揪出王振,从明宪宗近二十年不上朝的懒惰中可以揪出汪直,从明武宗一生的荒唐享乐中也可以揪出刘瑾,从木匠皇帝朱见深极品的作风中更揪出了魏忠贤,这四个人便是明朝大名鼎鼎的四大权阉。

  明朝的宦官们,真的有这么大的能量,强大到可以为一个王朝的灭亡负全责的地步吗?假若是真的,对怀着报国之梦,渴望建功立业的有志青年们来说,这些权阉们,恰恰将是他们面对的最为直接,也是最为强大的对手。

  要想战胜一个对手,就要首先了解这个对手。所以要战胜太监,就要首先了解太监。明朝的太监。他们的组织机构,他们的典型人物,最重要的他们为什么会变得如此的强大?

  在许多人眼中,那些后来如雷贯耳的权阉们,他们的发迹之路,是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的。难在那成为太监的要命一刀,而容易在于熬过这一刀后,机缘巧合拍对了皇帝或皇妃的马屁,从此摇身一变,从一文不名身份卑微,变成呼风唤雨权倾朝野,很无耻却也很幸运。

  然而对于每一位权阉而言,在他们看似很无耻很幸运的发迹之路背后,却都有着鲜为人知的,很艰难很辛酸,如同炼狱一般的拼杀。要了解这鲜为人知的拼杀,却需要先了解他们拼杀的战场,明朝的宦官制度。

  明朝的宦官制度,在各级官职名称,以及整个行政体制上,都与前朝有极大的不同。原因在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最为忌惮的事情之一,便是宦官专权。所以在明朝建国后,即使是宦官中品级最高的人,也不过四品,俸禄不超过禄米一石。同时内宫宦官的权力分配,也极度细化,号称内监二十四衙门,分为十二监、四司、八局。如此庞杂的机构,也令宦官权力极难统一。

  这一条对于整个明朝宦官力量的消长,可说是贯穿始终,尽管朱元璋禁止宦官干政的愿望成为泡影,但是他的宦官制度的设定,却至少保证了一件事,细化庞杂的宦官机构,使宦官权力自身也难于统一,像唐朝宦官那样大权独揽,甚至操纵皇帝如木偶的闹剧,在明朝根本没有可能。

  也正是这样的现实,确立了明朝历代权阉们唯一的人生追求,操纵皇权不指望,借皇权狐假虎威才是真。

  对于每一个初入行的宦官来说,即使是这样的梦想,也是前路漫漫,艰险重重的。如果说升官如爬山,那么从底层宦官,爬升到宦官中的顶层,则更像是爬喜马拉雅山。艰难之处,正在于明朝宦官制度机构冗杂,等级森严的体系。

  这个体系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山头多,所谓的衙门,最高官职不过四品,山头却有二十四个,这其中的十二监,另外还有四司,以及八局,合称为二十四衙门。

  许多衙门的职能重迭,办起事来相互掣肘,单个衙门能够承担的职能,更拆分给多个衙门。如此一来相互牵制,办事效率势必打折扣。可是朱元璋要的就是这样的不科学,谁都专不了权,也就谁都威胁不到皇权。

  无论走到哪个山头,再仔细看看内部的等级结构,恐怕又会看到更不科学的景象。每一个单个的衙门里,都有森严的等级设定,比如十二监中,最高级别负责人统称为太监。在明朝太监一词只有宦官中最高一级的群体才可以使用,下面分别是少监、监丞、奉御、听事各级名称,最底层的为杂役。

  而在八局之中,称呼则大同小异,分别为经理、管理、监工等名称,一样的等级森严。可以想象,在这样一个山头林立,等级森严的体系中,初入行的宦官,从最低级别的杂役干起,不说成为权倾朝野的大太监,即使是在他所在的衙门里,熬得一个相对高一点的行政级别,恐怕也要把几十年搭进去。

  而从这样一个体系中,自下而上熬上来,并最终成为宦官行业佼佼者,甚至能够青史留名的宦官,无论正邪,都当属其中能力最优秀者。

  当然除了能力之外,运气也很重要。有很多时候,一个宦官到底能够混成什么样子,从他刚入这行时,究竟被分配到了二十四衙门中的哪一个单位开始,就已经注定了。因为二十四衙门虽然山头林立,但论份量,也同样是有差别的。

  分量最重的就是十二监中大名鼎鼎的司礼监,在朱元璋时代,他的职能只不过是掌管皇城出入关防,可是到了明宣宗在位的时代,他的地位便如一直蹭蹭上涨的股票,常年水涨船高,到明末的时候都是绩优股。原因正在于从那时起,他掌握了大明中央的重要权力,奏折批阅权和盖章权,尤其是盖章权,同时在特务组织东厂成立后,东厂提督太监的职位,通常也都是由司礼监的二把手,即司礼监秉笔太监兼任。

  在山头林立的宦官体系中,司礼监既参与行政权,又掌握监察权,权位之重堪称二十四衙门中的翘楚。而在级别设置方面,司礼监分为掌印太监、秉笔太监和随堂太监三级,外加他还掌管宫中负责印刷藏书的经厂,由司礼监提督负责,下属级别为掌司,即使是初入司礼监的菜鸟宦官,行政级别也要高于其他衙门的菜鸟们,对于宦官来说,进入司礼监,等于少奋斗十年。

  而仅次于司礼监的,便是掌握大内兵权的御马监。御马监可称为十二监第一署,在朱元璋时代,它只负责宫廷养马等事务,到了朱棣统治时代,开始从各地选拔精壮,组成由御马监掌管的宫廷禁卫骑兵,到了明宣宗在位的时候,它的规模进一步扩大,组成了拥有两万士兵的四卫军,他们开始在战场上扬名立万,则是在北京保卫战中,在明朝三大营精锐全军覆没土木堡的危机情形下,御马监骑兵在彰义门之战中力挫骄横的瓦剌骑兵,立下保卫北京的大功。

  从此成为名动天下的强兵,除了直接担负军事作战任务之外,御马监的宦官们,还担负着监军的责任,时常受命出外担任监军,并在各地担任镇守太监。对军权的参与和话语权,使御马监的地位,自永乐时代开始扶摇直上,成为二十四衙门中的另一个重量级机构。而明朝山头林立的宦官体系,也因此形成司礼监、御马监、东厂构成的权力三角形。

  如果一个菜鸟宦官,有志成为宦官行业中的领军人物,那么他的第一步,便是要进入这个权力三角形,否则一时得势,也无法长久。

  然而要进入这个权力三角形,仅凭运气也是不够的。说到某个宦官得势的时候,总是喜欢把逢迎拍马当做第一个原因,事实上在明朝得势,就要进入这个权力的三角形,可是要进入这个权力三角形,仅会拍马屁却远远不够的。因为在这个权力三角形里,无论哪一角都属于业务性极强的单位,只会拍马屁而没能耐的进来,不止毁了自己,更是毁了单位。

  这两个足以令菜鸟宦官少奋斗很多年的衙门,对成员的选拔标准,也是二十四衙门中最为严格的。明宣宗时代,明朝开始在内宫设立内书堂,由大学士教授宦官读书。这可以说是明朝的太监培训班,这样的培训班,也不是谁随便可以进入的,通常都是从新进年轻宦官中挑选,优先选择聪明或是肚子里有墨水的。

  权倾朝野的大太监王振,就是因为他入宫前有过教书先生的工作经历,得以优先选用。御马监也是一样,这衙门干的是打仗的活,对武艺甚至军事谋略都有要求,在这个衙门崭露头角的不少宦官,如正德年间平定安化王叛乱的张永等人,都是有打仗的真本事。

  所以能在明朝混到呼风唤雨级别的宦官,抛却人品不谈,论能力,都是有专业水平的。他们走向权力高峰的每一步,除了低眉顺眼的巴结外,更有咬牙切齿的拼斗,刀光血影中结结实实的杀出来的。

  兴亡皆有因,盛衰岂无凭。朝代之末,政风腐败,民德颓丧,此时往往有奸佞滋生,恶人当道,忠良反遭迫害。

  当明朝走向衰落之时,也同样出现了许多亡国败政的奸恶之徒,而明末天启年间魏忠贤专权则使宦官擅权乱政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他统领法外机构东厂、锦衣卫等特务机关,操纵朝野臣民的生杀予夺,鱼肉百姓,心狠手辣,搞得国家无宁日,民不聊生,致使大明王朝最终走向灭亡。